(一)校舍建築與校園景觀 學校主體校舍為獨棟南北向二層樓建築。一樓由東至西分別為E化多功能教室、行政辦公室、校長室、保健室、會計室、低年級普通教室、會議室、體育及器材室及自然科教室;二樓由東至西為電腦教室、圖書室、高年級教室、中年級教室、視聽教室;另有一棟校舍規劃為廚房及輔導室使用。並借用校舍隔壁鎮公所閒置的溝皂托兒所裝修為本校的餐廳,作為全校師生共同享用營養午餐的最佳場所。 親師生三方通力合作將托兒所前方空地活化,開闢成有機教育農園,農園四周種植香草植物與台灣果樹,成為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素材與場域;師生合作於托兒所北側以人工方式挖鑿一座生態池,種植台灣原生種供生態觀察使用。 廁所改造形成本校的特色建築,剪粘技術搭配馬賽克拼貼使學校充滿美的氛圍;美化圖書室成了學生閱讀的最佳場所,豐富的藏書搭配充足的燈光,打造優質的閱讀情境;餐廳外觀與圍牆彩繪,使老舊的校舍充滿的新的氣息;學習角的營造使學生隨時浸淫在國際化與外語的學習情境中;藝文走廊張貼學生藝術創作,成了學生的 發表平台,無形中提升學生的自信心,並間接激發學生的創作動機。 (二)學區地名由來及地理位置 東榮國小學區為北港鎮溝皂里,村落頗廣。建村於細長水溝之北,水溝又稱水漕,漕諧音為皂,故稱溝皂。有另一種說法,居民據說從元長龍岩厝(現龍岩村)和湖仔內附近(當時稱吳地)的「頂溝皂」而來。當地曾住有很多蔡姓人家,由於發生「吳蔡殺」,蔡姓一打輸,就往西邊遷徙,幾次的「吳蔡殺」之後,就搬到了現在的地方,將此地稱為「溝皂」,因此居民多數姓蔡,而學校北方即為蔡姓宗祠。 村內的宗教信仰中心為香火鼎盛的真武殿,供奉玄天上帝,據當地居民說玄天上帝神祇是由唐山一位賣雜細的人攜帶來台灣,本尊由溝皂里開基,搭建真武殿奉玄天上帝為主神。此外,溝皂社區以前是北港溪流經的地方,現今溝皂真武殿前的公窟,是北港溪的河道遺跡。真武殿附近的牛車公園,原為北港溪舊河道遺跡,在社區農村再生的專案規劃下,發展為社區居民休憩及魚釣的場所,內具有古農具展示區,是東榮國小社區走讀達人的體驗場域。 
 
(三)社區概況 本校為北港鎮的衛星學校,學區溝皂里共有13鄰,476戶,1,366人,居民大多務農為主,少數居民則以蘭花、桔梗花、果樹、蔬菜種植為主。由於社會變遷以及皮革工廠的遷移,導致隔代教養、新住民增加、單親比例漸升,弱勢家庭的比例提高;青壯年也因謀生不易而遠離家鄉到外地工作,也間接造成人口老化及學生數銳減的情況。 為增加學童對家鄉的認同,學校運用社區在地的產業為素材,轉化為學校本位課程的教材,例如參訪秧苗場,了解機械化之後的培苗過程,因應勞動人口老化而演變的育苗技術;參訪碾米廠,認識了現今市場中常出現的「糙米」、「胚芽米」、「精米」等生產過程的差異,也認識了現代農業社會已面臨透過大型機械大量取代勞力,以機械取代人力換取時間與產量的時代正衝擊著農村社會;校內宋江陣參與寺廟及媽祖遶境展演,親身體驗宗教文化的魅力,並投身為其中的一分子,更比生硬的教材來的深刻。 社區內對於推動有機農業不遺餘力的溝皂古早田團隊,更是本校推動農耕體驗的得力助手,為數不少還是本校子弟的家長,團隊在學校推動有機米栽種或是有機蔬菜的培植,都能適時提供專業的意見,並從旁教導學童解決耕種時的疑惑及問題,使本校課程更臻完善、順暢。 學校南面有兩座天然生態池,兩座生態池樣貌完全不同,生態十分豐富,成為學生觀察生態的場所;學校東側為皮革工廠,100年轉型優質課程曾以皮革作為教學主軸,以皮革藝術與環境汙染做為課程主軸,現今社區內僅存一所皮革工廠,主要以第二次加工為主,汙染程度較輕,因此工廠仍保留在社區內。目前學校課程轉向探討社區產業型態與環境影響,不再使用皮革作為教學素材。鄰近的黃金蝙蝠生態館成立於2009年,從教育、研究、立法和棲地保護等四大方向去著手進行金黃鼠耳蝠的保育,也是本校推動生物防治的合作對象,該館除推廣保育之外,也推廣無農藥、無化肥,為本校農耕課程的一大資源。 
|